工业电热管的发热效率是材料性能、结构设计、介质特性及使用维护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实际应用中,需通过合理选型(如匹配介质选择材质、设计功率密度)、规范安装(避免干烧、保证接触紧密)、定期维护(清理污垢、检查老化部件)来较大化其效率,通常优良电热管在合理工况下的效率可稳定在 85%-95%。

接下来看一下工业电热管使用环境与工况如何?
加热介质的特性
介质的热传导能力和状态直接影响热量吸收效率:
介质导热性:液体(如水、油)的导热性远高于气体(空气),因此电热管在液体中加热时,热量被介质快速吸收,效率更高(通常>95%);而在空气中加热时,热辐射和对流损失大,效率多在 70%-90%(需依赖翅片等结构弥补)。
介质流动性:流动的介质(如循环水、热风)能更快带走热量,减少电热管表面的 “热堆积”,效率高于静态介质;若介质静止(如粘稠液体),易形成局部过热,降低热交换效率。
介质清洁度:介质中的杂质(如水垢、油污、颗粒物)会附着在电热管表面,形成热阻层(如水垢的导热系数仅为 0.5-2 W/(m・K),远低于金属),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给介质,效率显著下降。
环境温度与散热条件
环境温度过低:若电热管暴露在低温环境中(如室外低温加热),未被介质吸收的热量会向环境散失,效率降低。
通风不良:在封闭空间中加热空气时,若通风不足,热空气无法循环,电热管周围温度升高,与介质的温差减小,热交换效率下降。
“干烧” 或部分裸露
电热管未完全浸入介质(如液体加热时液位过低、空气加热时风量不足)会导致 “干烧”:
裸露部分的热量无法被介质吸收,温度急剧升高(可达 800℃以上),大量热量以辐射形式浪费,同时加速发热体和外壳的老化,甚至烧毁元件,效率骤降(极端情况下可能低于 50%)。